栏目导航
戏评 《家长会》后的一些思考
文章出处:出口盘具 发表时间:2023-12-29 13:37:03
话剧《家长会》以真实的试卷泄露事件为原型进行创作,关注了青少年教育问题。全剧围绕刘学、邱秋、韩可杰、方毅辉这四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展开话题,由家长会引出英语试卷被偷事件,学校欲借家长的帮助找到偷试卷的学生。一番闹剧般的调查后,刘学的父亲、学校清洁工刘满仓承认是自己为了“帮儿子做点什么”,趁打扫卫生的机会进入调研组偷出试卷放进了儿子的书包。
整体上,《家长会》的故事情节最简单,但主题触及到了敏感的教育问题并加入了一定思考。更重要的是,全剧合理的运用灯光、道具等,使之配合舞台调度,提升了舞台呈现的艺术感染力。
灯光在剧中主要有两方面作用:一是模拟自然光、帮助切换舞台上的日夜场景,二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。从观众视角看,舞台右上角的灯光斜斜的打在试卷背景墙上,形成一道道耀眼的光斑。一方面,它模拟了教室窗外照进来的日光,使舞台氛围变得疏离,又带有学生时代的青涩纯真之感。每当演员靠近背景墙,这些光斑在演员身上跃动,极具青春气息。另一方面,这束光作为舞台上一处主要光源打在试卷背景墙上,引发观众对于“应试教育”的反思,带给观众一定的视觉冲击力。在表现人物心理时,灯光亦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。比如荣主任主持家长会时,对四位家长的“盘问”层层深入,认为偷试卷的学生就在四个孩子中。而家长们坚决认为不是自家孩子所为,面对荣主任的一口咬定,四人内心各有不同的思索。舞台上,四位家长背向站立并形成一个圈,将荣主任围在中间。此处灯光变暗,从演员站位的正上方打下来几束不断晃动的追光,投射在地的上闪烁光点将家长们复杂的心理活动外化出来,使人物更加鲜活。
剧中舞台设置和道具使用也较好的贴合了整体情境,增强了全剧艺术性。整个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整整一面墙的试卷,它直接阐释了本剧探讨的主题:应试教育之下,学校、家长与孩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应怎么样处理。然而,这面试卷墙在剧中不只作为背景出现,其下部是可以单独拆分使用的阶梯,模拟了男生宿舍等场景。同时,台阶这一设计拓展了人物的表演空间,使舞台调度丰富立体。剧中,刘满仓承认偷试卷是由于刘学不堪重压而爬上高处的过激行为,此时,背景墙又充当了教学楼一类的建筑物。总之,全剧在主背景上尽可能多的叠加功能,使整体戏剧性得以提升,可见创作者对于舞台设置的考量。另外,剧中刘学对同学和老师谎称父母在国外,而刘满仓想在儿子身边帮点忙的行为就成为父子关系的矛盾点,剧中将这一矛盾放在刘学家中表现,而此处的“家”是舞台上降下的一个简陋的塑料布篷。简明直接的表现出刘学家困苦的状况同时,可升降的装置也体现了戏剧舞台的灵活性。但在实际运用中,该布景的置放过于靠近舞台前缘,当刘学将父亲给的饭盒推在地上,这一系列的表演需要观众的视线集中在靠近地面的位置,而装置的位置导致了观众无法看到表演的全景。因此,舞台装置的使用不仅要合乎戏剧内部逻辑,也要顾及观众的观感。
其实,无论灯光、道具还是舞台设置,最终都指向了灵活流畅的舞台调。显然,《家长会》的戏剧冲突并不激烈,因此如何以舞台呈现来弥补戏剧性就成为创作者要解决的主体问题。剧中通过两个视角来推进故事发展,一是学生视角,二是家长和校方视角。剧情不断切换于两条线之间,但没有处理成互相隔绝的两个情境,而是让双方同时在场。比如展现家长会场景时,学生们也在场上,他们有时与背景相融合,有时坐在舞台边缘的椅子上;当表现学生生活时,家长们亦然,如此既增强了调度的灵活性,又暗指学校与学生、父母与孩子,以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“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孩子一切”这类标语在现实中屡见不鲜,在剧中也作为学校宗旨出现,同时作为首尾进行呼应,这表现了创作者对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思考——家长和学校所谓的“一切”,就一定是孩子需要的“一切”吗?但毋庸置疑的是,全剧对主题和人物心理的开掘还不够深刻,某些剧情节奏较拖沓。比如剧中很大篇幅留给了家长和荣主任的“斗嘴”以及荣主任对整个事件过多的讲述,这类台词显得有些繁琐,可以留出时间对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。剧中,四个家庭各有隐藏的问题,观众却无法深入其本质。当然,戏剧不是未解决问题,而是为了把问题抛给观众引之思考,但剧中至少可以留给四个家庭一些时间,比如表现亲子关系在这一事件中发生的变化等。换言之,全剧明显讨论的是亲子关系、师生关系等教育问题,那么当下社会教育问题的矛盾究竟集中在哪里?家长和学校又该在教育问题中有怎样的定位?此类问题不需要戏剧从业者回答,但剧中或许缺少创作者对这些关系的梳理。
话剧《家长会》以流畅生动的舞台呈现探索了现实社会都会存在的教育问题,虽然剧作还存在某些问题,但在艺术表现上某些特定的程度弥补了这些缺憾。因此,《家长会》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完整性和可看度较高的作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